1950年代的中国,可不是人人都敢质疑官方意见的年代。可就在那个风雨如晦的时期,有个名字成了无数论争的焦点——马寅初。提起他,有人说他是预言人口危机的“先知”,有人说他是挑衅政局的“异端”。更有意思的是,马寅初的主张确实引来轩然大波:他建议中国“计划生育”,面对那个大多数人家还吃不饱饭的年代,这无异于一颗重磅炸弹扔进了硝烟未熄的中国大地。这位学者究竟是误判形势、敢为人先,还是固执己见、以卵击石?他的主张到底救了中国,还是带来了更多麻烦?这些问题今天依然没有标准答案——但每个中国人,都该想想:人口问题,真有那么简单么?
冷战早期,中苏交好的日子里,全国笼罩着“多生快生、填满田头工厂”的口号。马寅初却在1957年拍案而起,表态说:咱们人口照这样膨胀下去,铁饭碗都拿不稳,怕是锅里都没米!舆论一时嚷成一团。支持者振臂高呼,喊他是真正为老百姓操心的学问家,反对的人则指责他“唱衰社会主义中国”、“怀疑新中国战无不胜的人口潜力”。事情闹大后,当时不少重量级人物都被“捆绑站队”,有人连夜写长文反批“马寅初人口论就是伪科学”,也有人悄悄给马先生递小纸条:“您的话太真,可咱时代太难。”那年北大的教室,争吵声盖过了下课铃。马寅初顶着压力坚持讲课,面对批评也绝不低头。局势越来越紧张:究竟人口该放还是该管,这场争论一度成了中国知识分子最刺激的话题。
解放初期,国家百废待兴,工厂缺人,知青上山下乡。很多官员觉得“中国人多就是本钱”。而马寅初到处演讲,抛出自己的独门见解:如果人口无节制增长,饭碗会越来越小,资源会吃紧,老百姓的日子很快就会掉进“人多好事变人挤坏事”的怪圈。反对的人坐在前排冷笑,领导们干脆说他是“杞人忧天”。可课堂外,北巷菜市口大妈拎着篮子议论:“马校长说的有点道理,家里娃儿多了饭不够吃!”但也有老爷爷直摇头:“中国地大物博,怕啥人多?”媒体上,几十篇批判文章接连刊出,甚至有人喊出了“人口越多越红火”的口号。连学生之间都分成了“挺马派”和“批马派”,你一言我一语,谁也说服不了谁。普通人看热闹,精英们暗较劲——马寅初这颗“人口炸弹”,把社会层层剥开,暴露出藏在表面下的焦虑:资源分配、社会保障、国家安全,哪一样都不是简简单单的人口数字能解释得清。
风头很快变了。1958年“大跃进”发动,全国上下喊出“人定胜天”,更有人信誓旦旦,那年代“吃饭靠风调雨顺”的日子一去不复返。马寅初的理论突然成了政治不正确的“反面教材”。很快,“马寅初反动人口论”成了批判大会上的口号,马寅初被戴上“资产阶级右派分子”的帽子,公开被点名、围攻。他曾经的好友、学生,有的被要求写“批马”心得,有的不敢再与他公开交谈。报刊舆论一边倒——“人口越多越好”“多生就是力量!”这下全国喊得比打鸡血还猛。有不少小孩问大人:“爷爷,老师说马校长错了?”百姓街谈巷议:“都说错,那就错呗!”可心里难免嘀咕,万一他说对了咋办?马寅初表面平静,实际上已经无法讲课,连行动都受到限制。这种“平静”,不过是假象。体制内外的人都很清楚,政治和学术一旦扯起皮,没人能全身而退。学者们悄悄议论——“到底说真话有多危险?”表面上马寅初不再发声,实际上舆论之下,学术的火花还在不少人心里暗中闪烁。
时间进入七十年代。中国的人口增长远超预期,不少城镇出现“升学难、就业难、住房难”。有人开始悄悄翻出马寅初当年的演讲稿,对照现实发现:饭票紧张、学位难抢,铁饭碗越来越细,桌上多双筷子锅里就少几粒米。那时候高层悄悄研究“人口计划”,开始试点生育控制,甚至不少研究报告里,都引用了马寅初的观点。政策风向悄然改变,一度被打成“右派”的马寅初,再次被人提起。这下轮到不少昔日批判者捧起“人口红利”的大旗,又低声说:“其实他不全错。”原来,真理有时候需要被否定一圈再打回来。北大的讲堂里,老师开始带着学生复盘“马寅初人口论”,全国兴起一波“回头看”,无数人恍然大悟:原来当初那个被打倒的学者,早就预见了发展的难题。社会舆论激辩升级,支持者越来越多,有女工在家写信:“要是早点采纳马爷爷的建议,我家孩子也能住大房!”学术圈仿佛点燃了新的一堆篝火,马寅初的坚持成了年轻学者崇拜的座右铭。这场争论,如老电影里的逆转桥段,将历史的高潮拉升到极致。
可风头一转,讨论人口“该控还是该放”,再一次成为新焦点。一些经济学家担心:计划生育会不会影响劳动力供给,减弱经济增速?支持者和反对者互相辩论,分歧进一步加重,有的主张“适度放开”,担心“老龄化”提前到来,有的坚持继续控制,防止“人挤人挤出矛盾”。城市里年轻夫妻开始自觉少生,农村里却还有“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”的讲法。政策调整、社会观念交锋,谁也说不清哪条路完全对。马寅初当年留下的争议,还没消化完。一些普通家庭困惑不已:“政策反复,咱到底听谁的?”不少高校和智库专设“人口研究课题”,但对于是“控出生”还是“培优生”,还是摇摆不定。街头巷尾,谁家该生几个孩,成了每代人的难题。假象的平静,难掩深层危机。矛盾悬而未决,不同阶层和学科视角下,答案分化得越来越深,仿佛人人卷进更大的漩涡。
说马寅初太理想吧,他确实是个不肯向当时权力低头的“老犟头”。说他没远见也不公平,事实证明,人口不“管”,麻烦一大堆,“多生就是好”的童话早就被现实戳破。但反过来看,那些拼命把人口往上推的“乐观派”,在批斗大会上喊得最响;可等现实来了,他们又是一副“其实那时是马校长太超前”的嘴脸。说穿了,到底是马寅初“不合时宜”,还是时代自己转了弯?一会儿“批马”,一会儿“挺马”,看似夸奖,实际背后是,对长远思考者的不宽容和对现实问题的捉襟见肘。历史里,这样的对立其实没完没了。今天回头看,“马寅初问对没”?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。只不过,那些当年兴高采烈“批马”的人,也该扪心自问一句:要不是他不怕挨批,谁还能提醒我们后面这道难题?
现在“鼓励生娃”成了主旋律,可几十年前我们刚学会“控制人口”,前后翻脸快得让人眼晕。这是政策因时而变的智慧,还是对长远问题总是“后知后觉”?从“批马”到“挺马”,赞同的理由可以变来变去。你觉得,是不是每个时代的人都身不由己被推着走?你会信谁的话,还是该信自己的判断?有关“人口对未来的好处与坏处”,你觉得中国下一步究竟应该怎么选?支持“多生优生”的,还是担心“老龄化压力”?欢迎投票、评论,一起说说你的看法,到底是坚持“多点人多点力”,还是该“少点人多点饭”——你会站在哪一边?
宣鱼金服配资,正规的股票杠杆平台,股票配资门户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