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“山西大同市两名环卫工人4小时翻8吨垃圾帮游客找回儿童手表”一事,引发热议。舆论认为,此举有浪费人力成本、“宠客”之嫌,甚至还有人怀疑失主是不是有特殊身份。14日,当地城管部门回应称,此次求助的卢女士是一位普通游客,没有其他身份,下一步会对环卫工人有一定奖励。
\n游客的手表找到了,环卫工也将得到嘉奖,看似为此次事件画上句号。但回顾事件从“暖心”到“闹心”的全过程,沸腾的舆论背后折射出的是公共服务边界之问,而这一部分仍需追问和探讨。追问的价值在于让问题浮出水面,探讨的意义又在于让道理越辩越明。只有当情与理的边界足够清晰,才能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引发舆论争议。
\n首先,电话手表丢了拨打12345寻求帮助,是否超越了公共服务的范畴?根据公开资料显示,12345是政务服务便民热线,是由各级政府设立的综合性服务平台,负责政务咨询、民生服务、问题转办等非紧急诉求处理。近年来,部分地方政府开通了12345服务热线,在帮助群众解决合理诉求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,但也出现了一些模糊公共服务边界的情况。比如,有群众被蜜蜂蛰了也会拨打12345寻求帮助;又比如,有村民田中有水流不出去,原本自己用铁锹铲几下土就可以解决问题,也拨打12345请求村干部为其解决。
\n必须明确的是,公共服务的“公共”二字在于其服务范畴和内项的集体性、普惠性与群众性,上述问题无疑都超出了这一范畴,存在自我责任与公共责任的边界错位。回头再看“找手表”一事,其实也已超出了个人对公共资源的使用边界。试想一下,如果每个人因为自身疏忽丢了东西都去找12345帮忙解决,对政务服务来说何尝不是一种负担,同时更是一种公共资源的浪费。
\n其次,大同市城管局让两名环卫工翻8吨垃圾找手表,是不是失了分寸?对此,城管局相关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作为接诉单位,城管局对12345热线转办的事情接诉即办,没有过多考虑“值不值”的问题。“只要百姓有需求,我们肯定去做。”这样的办事初衷当然没有问题,但为何会引发舆论海啸?深层次的原因同样在于模糊了公共服务的边界,导致处理问题“顾此失彼”,忽视了工作本身的合理性,也忽视了基层员工的感受与付出。
\n为民服务的初心值得嘉许,但也需要提醒的是,公共资源始终是有限的,要优先保障大多数,保障底线服务,不能不计成本,更不能“慷他人之慨”。当一块儿童电话手表和两名环卫工花4个小时翻8吨垃圾的付出相比,大众的观感无疑是复杂的,也是可以理解的。要避免类似的观感错位,只有让规则更加清晰,制度更加明确,我们才能在“做与不做”“该不该做”“要怎么做”之间找到那个合情合理的平衡点。
\n回到问题的根本,厘清公共服务的边界至关重要。如果明显超出了服务范畴,相关部门大可提出其他解决方案。如果各方都不清楚“公共”的边界在哪里,混沌的界限只会让“好事变坏”,也让各方受累。
\n说到底,公共服务并非无底线、无限制地提供一切服务,缺乏理性边界的公共服务,易陷入混乱不说,还会导致资源浪费。只有边界足够清晰,才能让善意更加精准,也更能持续。
\n上游新闻评论员 龙春晖
宣鱼金服配资,正规的股票杠杆平台,股票配资门户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